紫陶阁
商务合作入驻名人堂定制紫陶相关投稿

建水紫陶怎么做?

紫陶文化  阅读:   购买+微信:zitaoge888

一、一团泥巴的华丽蜕变

二、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

紫陶阁在介绍建水紫陶制作工艺的同时,既有传统方法,也有现代工艺,而且会穿插一些其他陶器的制作工艺进行比对与拓宽。

制陶的实际操作只需谨记,决定建水紫陶陶质品相的三个要素:泥料(原材料,最根本的东西),制作工艺(因人而异,是普通用品还是工艺品完全拼的是艺人的想法和实际操作),烧制(温度,烧制环境)。

这三点是最最基本的原理,由前到后,把陶艺的精髓讲得透透彻彻的。泥料的特点,决定了采用何种制作工艺,才最能把泥料的风味特点张扬出来;烧制出来后的陶器,其颜色、样式等,也是由泥料的特点决定的。

制作工艺,受泥料的特点制约。

烧制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前面的两大因素最终是成功地体现陶艺之美,还是无奈地结束了前面的心血。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普通人稍微研究一下制作的基本原理都能懂,而且以现代科技水平,玩玩泥巴烧个碗碟不算个难事儿。www.zitaoge.cn,但是,陶艺作为一门工艺学科,工艺,是撇去口头理论,真正动手实际操作看结果定成败的技术,“说千道万不如动手做一个”正是工艺学科最厉害之处。

亲们注意啦,下面即将进入真刀实枪的实际操作。

(一)陶土

好的陶土是制作陶器的先决条件。建水紫陶的原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建水县神秘五彩山的土质跟周边的土质完全不一样。仅从外表看,旁人根本就看不出陶土的颜色。只有经验丰富的陶艺人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敲开,彩色的泥土才显露出来,土质细腻呈胶泥状。

世间万物,逃不过“科学”二字。咱们就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客观基本理解和分析。

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眼界、思想。现代的文明是建立在几千甚至上万年的历史积淀上才有如此伟大成就的。以现今一个普通人的知识储备量,看待历史上的大多数问题,就跟开了上帝视角一样,全方位无死角啊!

咱先来捋一捋陶器的红色、紫铜色、黑色,最最最浅显基础的成分分析。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元素为:氧、硅、铝、铁。铁华丽丽地赫然在列,注定了人类定会发现并极大程度地利用铁。前面说了,红土地的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天然的陶土就富含铁的氧化物。其中稳定性最强的氧化铁呈红棕色Fe 2 O 3 。

氧化铁 Fe 2 O 3 ,别名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红棕色粉末,可用作颜料,熔点 1565℃。1100℃氧化氛围中(氧气充分)烧制出窑的壶呈棕红色。同一个壶,如果在还原氛围中(强还原剂 CO,C)烧制,氧化铁被还原,可以是:

1. 铁单质 Fe

常态是灰黑色粉末(右上图)或银白 / 灰色固体(右下图),可用作颜料,熔点 1535℃。强还原氛围下达到更高温度的柴烧,可以看到器皿表面有金属反光,亮晶晶的,就是固态铁。

2. 氧化亚铁 FeO(不稳定。釉色中呈绿色)

正二价,黑色粉末,可用作颜料,熔点 1370℃。

3. 四氧化三铁 Fe 3 O 4

俗称磁铁,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不是氧化铁与氧化亚铁的混合物,但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氧化亚铁和氧化铁的化合物。四氧化三铁 Fe 3 O 4 的铁价态复杂,是 FeO、一种 +2 价,Fe 2 O 3 、两种 +3 价。熔点 1594.5℃。

4. 碳 C

纯净的、单质状态的碳有三种,它们是金刚石、石墨、C 60 。它们是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这里说的碳是烧焦的木材类。黑色,熔点 3652℃。

下图从左往右,诠释了从氧化到还原的过程(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

氧化铁 Fe 2 O 3 -> 铁单质 Fe/ 氧化亚铁氧化亚铁 FeO / 四氧化三铁 Fe 3 O 4

现代彩陶,为了产生某种颜色,会尝试如下混合物:

紫 色:碳酸钴、二氧化锰

蓝绿色:氧化铜、氧化钴

粉 色:铬、氧化锡

黄绿色:铬、五氧化二钒

深棕色:氧化铁、镍

金属黑色:氧化亚铁、二氧化锰、氧化钴、氧化铜

现在说一下壶上的亮晶晶的物质有毒无毒。

不同的物质熔点不同,比如二氧化硅,熔点 1650℃,常温下的存在形式有两种:无定形态,砂的主要成分之一(砂化学本质是多种复合硅酸盐的混合物)。即使化学式相同,但结构有差异,统称为类质异象体。结晶二氧化硅因晶体结构不同,分为石英、鳞石英和方石英三种。

石英分为水晶和玛瑙。

二氧化硅晶体不是烧制时结晶的,建水紫陶目前最高烧制温度 1250℃,温

度无法再高,因为陶泥吃不住火,而二氧化硅的熔点是 1650℃。亮亮的结晶是

陶泥筛选时的一个走眼,细腻的泥料中掺杂了硅酸盐,做成成品入窑烧制后,

原先不起眼的白色晶体在深色陶器中特别显眼,亮晶晶的。

再来聊一聊为啥陶的温度有上限。

高于熔点变成熔融质,俗称“化了”。冰淇淋化了见过没?不成型啊,所以陶瓷的烧制温度不能高于原材料的熔点。

弄明白了原料成分以及对应的特性,了解紫陶最后的成型、呈色就能事半功倍。

在原材料的制备中需要添加多种反应助剂 , 价格可能会非常昂贵,但是小小的用量(一般占总量的 0.5%到 2%)却会带来成品性质的极大改变,如碳酸钡,可以减少表面发白。

如果原材料制备不够理想 , 可能会造成以下结果:

斑点

开花 / 风化

表面外观受影响

膨胀起泡

嵌有杂质

干燥与烧窑出现问题

破损和废品

色差

停工

设备损伤

……

还有很多很多 !

“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说着玩儿的,陶土选不好,后面全白费。

(二)制陶泥

从五彩山采集回来的陶土,被分颜色堆放。陶土被很仔细地敲成粉状,以便于更好地溶于水。每次制陶之前,工匠们很仔细地配置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陶,因为这决定着陶器烧制时的成败,和烧成后的颜色。陶土的配置比例完全取决于工匠们的经验。和制作其他陶器一样,反复的淘洗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在这里,淘洗的次数更多,沉淀的时间更长,还要被静置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工匠称为“醒泥”。

从山上取下的陶土,变成能够制作建水紫陶的陶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古有“爷爷制泥孙子用”的说法。在这里,一百多年来,工匠们有条不紊地认真履行着紫陶制作的每一步工序,善待着每一块他们从五彩山采来的斑斓的陶土。

简洁化的制泥步骤为:

分类晾干风化 -> 去杂质 -> 粉碎 -> 调配 -> 淘洗滤浆 -> 陈腐 -> 练泥 -> 泥料

1. 分类晾干风化

陶土中含有一定的水分,须晾干至手捻为粉末状才好使用。为啥?因为一团一团的陶土 , 就像一团团未泡开的芝麻糊一样不讨人喜欢,在面的工艺中会令人很头疼。

2. 去杂质

3. 粉碎

4. 调配

筛选后的颗粒直径基本相同,这时需将泥料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如此烧出来的成品才能按最初的设计意图,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至于配方的详细,工匠们有自己的记法,可能是传承的,可能是自创的,反正不是谁都会的。工艺工艺,讲究的就是实际操作。喏,这就叫技术工艺。

建水紫陶的泥料分为两种,白泥和红泥,是用不同的陶土按不同比例配制出来的。

紫陶君在谭知凡工作室时,掏出笔记本,细细地记下了谭老关于陶土和陶泥的讲述:

“五色土中,白土和青土有黏性,它们相互融合后可以烧出白陶。

“如果单用一种土进行烧制,曾经在老厂试验过,结果是:

“单用白土制陶,温度要提高,烧出来的硬度高;

“单用青土制陶,温度要低一些,烧出来的硬度低,收缩得厉害;

“单用红土制陶,因为含铁太高,黏性不够,烧出来的颜色不好看;

“黄土和紫土,没印象了。

“反正单用一种土制陶,最后烧制出来的陶器都不温润,不好看,没市场。所以建水紫陶一直是用调配的陶土进行制作。

“生活陶啊,其实就是粗陶,目数只有 60—80 目,烧制温度 1300℃左右,很耐烧的。

“美术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建水紫陶,目数一般是 150—200 目,不同的陶艺人有自己的烧制温度,比如 1130℃、1160℃、1180℃等等,都在 1100℃—1200℃之间。不能像生活陶那样高温烧制,会软。”

“软就是像冰淇淋化开那样的吗?”紫陶君忍不住插嘴。

“是的是的,就是像冰淇淋化开。”谭老笑眯眯的,“这个比喻很恰当。”

5. 淘洗滤浆

建水紫陶的泥料一般 200—300 目左右(现有高达 400目的)。淘洗过程中要不断搅拌,然后舀出上层颗粒细腻的漂浆,用筛子过滤,过滤完之后的再用更细的筛子再过滤,如此反复多道,要让陶浆细如膏脂,通俗说就是细腻得像冰淇淋一样,才可以进入下一步。其中滤浆又称榨泥,是将泥浆里的水分滤去,剩下的就是陶泥了。

6. 陈腐

放在大缸里陈腐,建水本地叫“醒泥”,就是发酵啦。目的是排除泥料间隙中的空气,增加泥料的黏性。

陈腐时间越长,泥料黏性越好,所谓泥料的黏性,是随着泥料中细菌的繁殖而产生的。细菌将泥料中的养分消耗掉,把泥的颗粒变得细腻后,它们会排泄出像蜘蛛丝一样的黏性成分。这样的东西越多越会增加泥料的黏性。

黏性强的泥料,用行话来说,就是腰力强的泥,这样的泥料容易成型。黏性差的泥料,用手稍微一捏就松松散散,难以成型。仅用单一泥料制陶腰力不够,这就是为什么陶土调配的详细配方密不示外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越是泥味不足,收缩率小一点的泥料,越适合一般的爱好者使用。极端细腻、黏性好的泥反而是非专业人士所无法控制的。建水紫陶泥料高达 200 目及以上,极为细腻,且黏性好,想要玩转它,绝非朝夕之事。同为制陶,制陶者对泥料的把控,从这儿起,工艺的距离就开始拉开。

7. 练泥

“练泥”与“炼泥”是不一样的。紫砂有种朱泥需要过火“炼”。发酵好的面团要揉啊揉,揉出好劲道,做出来的面食才香喷喷。同样的道理,陈腐好的泥料要揉啊揉,揉出好劲道,做出来的紫陶才美美哒。练泥分为人工练泥和机械练泥。

手工练泥。将搅拌后的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捶打、挤压,直到用刀划过后能看到泥料断面发亮,表示空气已基本排除,否则烧成后极易产生气泡。也有采用脚踩踏的方式,俗称“脚踏泥”。当然臂力惊人的、想运动减肥的可以考虑用手揉。

8. 泥料成品

贮存得当的话,泥料可以使用很长时间。

9. 600℃煅烧朱泥,降低泥料的收缩率

10. 煅烧后的朱泥原料也需要陈腐

11. 陈腐后练泥,制成第二种朱泥(红色),红色朱泥制作器皿的难度大大降低。

以上是传统的制泥方式,现代工艺大幅度提高了效率。以制陶泥为例,现代机械化让工作效率呈几何级增长。

(三)制坯成型

建水紫陶自诞生至今,主流成型法均为快轮拉坯。从一开始的手动轱辘车,到后来的脚踏轱辘车,再到现今广泛使用的电动轱辘车(又称拉坯机),技法不变,效率提高。任何一个严谨的制陶者,拉坯前要揉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揉泥是熟悉泥性的最好方法,一点点的揉泥过程中,人与泥通过亲密接触,加深了解,深谙其性;其次是揉泥能使泥变得更密实,没有气泡,具有柔韧性和可塑性(这问题已经通过真空炼泥机搞定了)。

揉泥方法分为:牛头式和螺旋式两种,陶艺人王志平亲自揉泥示范。

揉好泥后上拉坯机。最原始的陶泥制作找个平整的台面即可;后来发明了手动轱辘,方便360 度全方位旋转制作;再往后出现了脚踏轱辘,手脚并用,提高效率;现代普遍使用电动轱辘,对陶艺制作者的要求更高,眼疾手快那是必须的,稍一走神就会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错误。

建水紫陶行业中,任何一位熟练拉坯的匠人,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才有底气说“我会拉坯造型”。紫陶四老中尤擅拉坯的袁应德,当年师从向福功(已故的紫陶艺人)时,师傅脚踏轱辘拉着坯,他在一旁揉着泥,这一揉好几年,直至熟悉了泥性,师傅才让他上拉坯机。

拉坯工具有:

●手动轱辘;

●脚踏轱辘(现在很难找到了,建水紫陶艺人周连和说几年前他想买

一个收藏的,但是都找不到啦);

●电动拉坯机(踏板踩得深,轱辘转得快;踩得浅,转得慢。和踩汽

车油门的感觉差不多)。 

手引泥走,泥随手变。随着双手的微妙变化,器形也在不停地变化。往轱辘前一坐下去,所有的神经就必须集中到指尖,就像是写毛笔字时,手上所用的看不见的力量。那种指尖感觉的发达程度,要达到一种能够感触到玻璃表面细微凹凸起伏的程度。

关于轱辘转轮旋转方向的问题,拉坯和修坯时都没有特殊要求,依个人习惯而定,有人喜欢顺时针,有人喜欢逆时针,都可以,只要最后做出的陶器能够达到陶艺师的要求。“黑猫白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

建水紫陶拉坯,大者一米以上,小的一指以下,厚能达一寸,薄可如蛋壳。大的器皿,小的器皿,制作起来都有难度;中等大小的反倒最好做。就像舞蹈中,极快的动作与极慢的动作都是难度系数很大的,正常速度的是最容易做到的。

目测拉坯过程大致为:

找准中心,调整到方便操作的合适高度

-> 中间下凹,呈碗形

-> 呈直筒形

-> 改变腹部形状

-> 修口部内沿

-> 修壶底

-> 量好内沿口径

-> 按同样直径做出壶盖。

别看大白话描述得这么简单,内中的工艺必须要亲自实践后才能体会。不亲自体验一下这腻如脂膏的泥料,还真不知道啥叫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特别大的和特别小的器皿,制作难度都比中型器型高。为啥?因为极致,是需要追求才能达到的。手艺娴熟的制陶艺人,拉坯速度快得让人目不暇接,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拉好多个坯。

讲起各种成型法的差异,谭知凡聊起了20世纪70年代去宜兴考察时的经历。早在那会子,宜兴的陶艺界就和现在的 IT 界一样,存在着鄙视链:打泥片的 > 拉坯的 > 机械制作的。“我去拜访了一位拍泥片的师傅,看看时间还早,如果想去看拉坯的工作室,那么拍泥片的师傅最多把你领到路口,遥指远方,告诉你在哪儿,你得自己去,他绝对不会领你去的。

如果想看机械制作的,拍泥片师傅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不认识。”“哈哈哈哈哈!”紫陶君没忍住杠铃般的笑声,抱歉,失态了。为了体现平等与尊重,紫陶君再啰唆一点儿其他的制坯成型法。

◆捏塑法

小型陶器直接用手捏成。陶垫、骨抿、陶支架、石印模等制陶工具的出土说明当地有制作陶器的作坊。

◆泥条盘筑法(陶瓷雕塑方法中称为“手工围塑”)

最原始时人类制陶采用泥条盘筑法,器身用工具修整,待陶坯半干后,再用骨抿磨光器表,在肩、腹部刻划各种纹饰。

使用泥条盘筑法,新石器时代已能做出大型陶器。因为泥料不纯,含砂多,易塑型。器型非常简单,都是对称的。

◆模具敷泥法

植物枝条编织容器 -> 外壁涂上黏土 -> 火烧后枝条烧毁,黏土硬化 -> 陶器成型。

◆泥片镶接法(又称“泥板法”)

建水紫陶制作历史上也曾有过方器制作的先河,但没有宜兴紫砂壶应用得如此广泛与娴熟。

建水紫陶艺人何永鑫,曾拜访宜兴名家,学习方器制作,并根据建水紫陶泥料的特性,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建水紫陶方器制作工艺。

◆拉坯法

拉坯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较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熟悉。建水紫陶制作使用的就是此法。在拉坯时可以做一种装饰:绞泥(又叫“绞胎”)。

不管是注浆法还是压坯法,都需要模具,模具的制作可以撰写成一本厚厚的书,本书主要讲解建水紫陶的传统制作工艺,故现代工艺在此寥寥数语简单带过。

模具作为支撑和塑造黏土的一种工具,由多孔的材质制成,可以吸出黏土中的水分。一般使用石膏来制作模具。石膏用于陶瓷制作已有几个世纪之久,但直到 18 世纪中叶才开始商业性开采。

模具的制作:车出来的称内模,或模型。给内模涂脱模剂,用来翻外模。有两种主要的模具:注浆模具、印坯模具。

◆注浆法

用注浆模具捆外模 -> 注入泥浆 -> 时间到了倒出泥浆 -> 时间合适了开模出坯 -> 修模具接缝线 -> 烧制。

◆压坯法

压坯法分为手工压坯(又称手工印坯)、机械压坯。

手工压坯:通过模具可以压成内部的外形(阴模),或外部形态(阳模)。

机械压坯:安装好滚压头与外模 ->共同完成压制的陶坯造型 -> 出坯 -> 修

坯 -> 烧制。

最快最高效的制作方法。作为炊具的建水陶汽锅,为了接地气,研发出了适应

压坯成型的建水陶泥料,以满足大众对美食的渴望。

压坯制法,刚压出来是外方内圆,内里的方是纯手工一点点修出来的,壶盖内里是圆的。

谭老的一番话引人深思:“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最后做出来的是好东西,都是好的。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建厂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各种研发,力争在竞争激烈的全国陶瓷产业中不被淘汰。以前生活水平没这么好,一个大缸卖 5 块钱都没人买,如果都做手工美术陶,那建水紫陶早就消失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开始讲究实用以外的观赏,建水紫陶的文人气息也逐渐受人关注,手工制作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四)修坯(又称“利坯”“旋坯”)

修坯的目的:一是把坯修得均匀,轻薄轻巧;二是让造型美观、线条流畅。对制作人的要求较高,须有一定水平的审美、长期的制作经验、熟练的技术程度作为保障。

泥坯刚制好后需晾一晾,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合适了才可以开始修坯。具体干湿是怎样的度,看的是工艺技术,还有陶艺人的个人制作习惯。关于晾干,后面会有晾坯的详解。

晾干不是变咸鱼干,而是要保持合适的湿度。从这个步骤开始,晾干和补水,相互交叉,贯穿着整个制作工序,直至进窑烧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拉坯靠的是手,修坯不光靠手,还得有“利器”。

每一位陶艺师修坯前的准备工作都是磨刀,许多工具都是陶艺师按照个人习惯自己制作的。材质依陶艺师个人习惯可选用木、竹、铁、不锈钢等。讲起塑料片和牙膏皮,紫陶君对建水制陶艺人的爱那是满满滴!因地制宜,因地取材的大脑洞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凸显!后面用来做刻刀的伞骨也是陶艺人根据

需要自己磨制的。自制自用的匠人精神从这些细枝末节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在高速运转的轮盘上修坯,容不得一丝马虎,一切都要小心谨慎。浪费泥料事小,浪费前面工序心血事大。

泥料回收再利用

泥料要倍加珍惜,就算是做剩下的泥渣,也要细心收好,待重新加工再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回收陶土,可以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为了重新利用过于饱和的陶土,需要把它放置在石膏板上以吸收多余的水分,然后揉泥至可重新使用的程度。

未经烧制的废弃干陶土和多余的碎片可以被恢复为新陶土。为了再利用,要让废弃陶土及碎片充分变干。干实后,把大块陶土敲成小碎块,然后开始制陶泥、制坯成型 ......

热门推荐

廖建忠的独到刻填方法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222

建水上上陶杨余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13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34

紫陶浮雕作品上常见的浮雕纹饰寓意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332

建水紫陶精品收藏—郭子新、何眠人藏品欣赏(42)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22

陶泥上绽放的艺术奇葩

紫陶文化东施张望   阅读量:150

建水紫陶矿物原料

紫陶文化莲喜治茶   阅读量:195

一点珍贵的紫砂历代名家底款

紫陶文化洪宝斋   阅读量:163

中国非遗研培计划2019云南大学建水紫陶创新设计研修班纪要3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68

友壶居 | 全手工制作,高温紫泥款——均玉紫砂壶

紫陶文化沁涯轩   阅读量:173

紫陶名人堂更多>